close

一、基本資料:

1.      書名:《傷心咖啡店之歌》

2.      作者:朱少麟。

3.      出版項:九歌出版社/民國八十五年/初版六十印/台北市/頁數:三百九十五頁

 

二、前言:

讀這本書,已經是六年多以前的事了。那時的自己,正經歷著人生的一段大轉折。糟糕的情況,已不復記憶。朋友拿這本書給我時,他說:你應該看看,應該會對你有所幫助。

說實話,很喜歡這本書。但是,看完後只有一個結論—這本書不能太常看。因為它真的太藍了。而且,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從這樣的文字結構中安然脫出而不受影響。但不可否認的是,它確實可以導引一些思考的方向。

我很少送人書,但是這本書我最少已經送出三本了。

據說,作者朱少麟從未寫過散文與小說,一出手就是一部長篇鉅著,所以被譽為天生吃這行飯的作家。以一位從未在文壇耕耘的人,這樣的成績誠屬斐然。但也有人說:它也是一部被「過譽」的小說,淺薄的文筆負載了過於沉重的思想重量。

人生,除了愛情、工作、夢想與現實之外,還有什麼更重要的東西呢?我不知道。但,我相信在這本書能找到您想要的答案,也或許是你以為的答案。無論如何,它是一本值得一讀的小說。

 

三、內容摘要:

一間坐落在城市晦暗的角落的小店,海水一樣藍的招牌燈光,對著傷心苦悶的人揮手──傷心咖啡店。

主角馬蒂在失去工作、愛情的傷心絕望中,意外的走進傷心咖啡店,以一杯咖啡的代價,開始了她一步步追求自我的人生旅程。

那兒,每個人都有自己想追求的事物。能言善辯、聰明務實的吉兒選擇為社會奉獻;善解人意的素圓為生活壓力所惱;一心追求財富的籐條;女兒身卻打扮俊俏的小葉,默默地為海安看守著傷心咖啡店;而有著天生一副超凡脫俗、姣好面貌的海安,則是大家所追求的完美,但他卻又是如此活在思緒混雜的自我驗證之中而無法自拔。

在一次夜遊的行程,一行人到了海邊,每個人大聲地辯論『自由』的定義。最後馬蒂終究不甘於固定的生活,決定放棄升遷的機會,動身前往馬達加斯加島,尋找海安口中的自由──耶穌。

在一個有別於台北喧鬧的落後島上,馬蒂追尋著耶穌,她領悟到:人來自虛無,終將虛無。

馬蒂為保護耶穌而犧牲自己,海安為了耶穌毀了自己容顏後不知去向,小葉也悄悄地離開了。傷心咖啡店關閉,一間新的店開幕,不變的是,招牌上深藍的燈光仍不停地閃爍。

 

四、人物評析:

1.      馬蒂

主角馬蒂是一個內心渴望自由,卻因在意外界的眼光而不得不接受許多自己所不喜歡的事。

在她的心中放著一個天秤,一端是內心的所渴求自由,而另一端則是外界有形的拘束。天秤有時傾向自由,因此她在工作步入軌道後,為平衡心中突然升起渴望自由的意念,進而放棄將要升職的機會,毅然決然地放棄工作,而在短短的幾年中,接二連三的換工作;當天秤偏向另一邊時,馬蒂的心中便充滿了許多壓力,進而無法隨心所欲地做事,只因她害怕看到外界異樣的眼光,因此她接受父親的安排到公司上班;馬蒂就像是現實生活中的每一個人一樣,渴望自由卻不敢勇於去追求[1]

(1.是不是因為在我們的城市裡看不到星星,所以我們都弄錯了,以為一輩子很漫長很嚴重,一定要拼命爭出個名堂?結果呢?每個人到最後都活得一模一樣,可是卻又十分茫然,疲倦不堪。)

 

每個人都汲汲營造一種人人都能夠認可的身份與生活,卻忘了自己到底希望怎麼活。--傷心咖啡店之歌

 

失去工作、失去愛情,在最傷心的絕境中,馬蒂以一杯咖啡的代價,經歷了人生中最混亂豐富的旅程。她用一生作賭注,換取自我的出口。

然而馬蒂最後卻決定放棄一切,去追求自己從小的企盼。

小說中,馬蒂出走,遠赴馬達加斯加尋訪耶穌。在馬達加斯加,她追隨耶穌,一個和海安貌似的人,在耶穌身邊她領悟出了許多道理,最後自己心甘情願的為耶穌而死,這其中的緣故,除了是自身的解脫以及尋找自由外,另一方面,應是為了那一份無法對海安完成的愛。或許是感謝耶穌的指點,也或許是不願別人毀了自己的信仰而挺身捍衛,抑或者是追求一個解脫。無論如何,馬蒂最後總算是追求到自己渴望已久的自由了。

而當所有的愛都得不到回應時,也就無自由可言,剩下的,只有傷心。終於在生命完結的前夕,她悟得「胸懷丘壑,城市無異山林;興寄煙霞,閻浮有如蓬島。」—自由的道理,也就是多一分閒逸來體驗生活、品嚐生活…。

當耶穌問她要往哪裡去時,她說︰『往哪裡去都一樣,我要回到我來的地方,用新的勇氣,走完我的路途。』

 

如果今天你的生命就到了盡頭,你會不會覺得你真正要過的生活還沒有開始,然後會猛然嚇一跳,問自己這些年來都在做什麼?

 

真正的自由,並不等於出走或是逃避制式生活,而在於我們自身參與世界的心態,你並沒有拒絕工作,也不逃避這個鼠輩橫行的污濁社會,而是懷著一個海洋般寬廣的心,擁抱著濁惡的滾滾洪流,又從滔滔濁流中淨化了自身。

馬蒂為了追尋自由而流浪,但流浪的本身,並不代表對於生命的了悟;流浪僅係作為一種從熟悉世界中抽離的動作,此一決心將因而提供己身一個重新審視自己的契機。

2.      海安

我是一尾深海魚,在幽黯的海底,獨自潛航;因為寂寞,所以我,發光。

 

海安,一個多金、貌美,是許多人所追求的理想對象。然而他卻一點也不在意世俗的眼光,心裡想做什麼就做什麼,完全不把其他人放在眼裡。他有錢而揮霍,奪情卻又無情,他的內心冷過南極的冰天雪地,也是一個自由主義者,隨心所欲地做些驚世駭俗的事。海安就像是現實生活中每一個人所追求的理想一樣,有錢,身材好,俊帥。但他並不快樂,他一直在追求,他所想要的自由。

 

自由到底是什麼?

 

「那自由是什麼?」小葉問。

「自由並不存在。這兩個字只是人類跟自己開的一個玩笑。自由像風,只存在於動態 之中,當你的智識、你的文化教養讓你意識到『自由』這個概念時,自由就永遠不存在了 。」海安答道。

 

或許像是海安所說的,是空氣中的微風:『自由像風,只存於動態之中。妳能夠捕捉風嗎?停止的風就不再是風了,那只是一縷沉悶的空氣。』海安的自由主義令人嚮往,誘人追尋,卻又是自相矛盾。他一面訕笑人類全體之愚蠢,卻對自由竭力崇向,從他的思想言語中,不難發現他是主觀的自由,最聰明的傻瓜[2]

(2. 吉兒曾對海安評論:

你根本不自由。你沒有愛,你沒有方向。你什麼人都不愛,你什麼事都不愛,你以為這樣很瀟灑自由嗎?不!那不叫自由,你那叫自生自滅!)

我們感覺的到,卻觸碰不到,捕捉不到;一旦你想努力地去追求它,反而又使自己陷入不自由了。

被認為是最有資格追逐自由的人,卻因為太執著於達到自由的境界,反而被自由縛住而陷囹圄。

 

『自由並不存在,這兩個字只是人類跟自己開的一個玩笑。』

 

3.      吉兒

吉兒是一位聰明務實、能言善辯的女記者,她總是過得非常忙碌就像現代人一樣。她與海安的思想成極明顯的對比,尖銳流利的社會性詞藻總是穿插在她的言語中;舉手投足間仍有和海安雷同之處:一樣傑出、一樣風流。

 

『人的自覺,對生命意義的追求當然都重要,但不要忘了,我們都活在社會中,當然社會對我們有一定的規範壓力。你要追尋自我,fine,但不要同時變成社會的廢人、垃圾!』

 

吉兒認為「自由」是社會性的[3],前提是群體多數人的自律,並因而建立在全體人類的利益之上;她認為人既然在群體中生活,所以在適當約束和自制下,人類才能一起生存,才可以一起共享自由,才有自由可言,去分辨是非善惡,最終就是自律。

(3. 文明的可貴就在容納各式各樣的主張,各式各樣的思考。什麼是自由?人既然群居在一起,要怎樣的理性約束下共享自由?這才是應該努力的方向。)

唯有對人類前途有真正意義的工作,為大眾謀福利,才能得到幸福,或是自由。她的思想是十分現實的,海安斥責她是:「理性主義分子,將意願濫行在大眾的意願之上,而帶給大家最大的不自由」。

 

『要知道極端的自由主義是最頹廢的。你們的生命被社會滋養,卻不願意做任何回報,還侈言你們靈魂中的清晰就是對社會最大的回報。……在享有你們的極端自我時,不要忘記你們的自我來自別人的自律。……自由的前提是群體足夠的自律,融入社會倫理的生命!』

 

吉兒批評海安的生活:

只是得天獨厚的、富家子式的浪蕩。

你頹廢得太極端了。上天給了你接近完美的資質,結果全被你糟蹋了。…心中只有自我,忘了你還活在這個世界上。

 

但其實她曾經在紐約時,有一段瘋狂、痛快的生活,那時她不顧一切地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,但是當她失去她的最愛,她就捨去那種放浪形骸的生活。青春、才華、夢想對她而言是那麼的短暫,如果拿來揮霍就會嘗到苦果,所以她心想要做一些真正有意義的事情,真的對人群有作用的事。

 

「自由來自愛。不只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愛,還包括對一切理想的追求。當你心中燃起那種火一樣的熱情,在自己的意志驅動下,全心全意,不顧一切阻礙去追求,別人非難你,不怕;環境阻撓你,不怕;因為你已經完全忠於自己的意志,那就是自由。」吉兒說。

 

而吉兒所說的自由便是愛,或許不太令人接受,因為人一旦陷入愛情中,便會受到層層的束縛,心中總有一個牽絆,應別人的要求而改變自己,就像小葉一樣,因為她愛海安,海安的一句話,便足以使她長久都以男兒身裝扮面對外界,進而使自己不自由。

海安對她而言,只是一個清晨時的迷離夢境,她不能愛他,只能遠遠的欣賞他。或許,只有在海安的身上,她才能真正的去面對那一個真實的自己,一個埋藏在內心身處的那個真我;一個大多數已經被社會價值化的人所無法面對的真實[4]

(4. 人很容易察覺自己失去了什麼,失去的痛苦往往比擁有的感受具體多了。)

 

4.      小葉

小葉是負責打理、管理傷心咖啡店的一切,書中透過馬蒂第一次踏進傷心咖啡店,從她的眼中看到的小葉是:

這人身材瘦長,但不算高大,皮膚比一般人黑,削得很俐落的短髮,…他的臉,可以說秀逸得出奇,上面飾以一朵爽朗的微笑。他的聲音則稍嫌稚嫩了些。大約還是個十五、六歲的小男生吧?

「小葉是傷心咖啡店裡,另外一隻養馴了的孤獨愛情鳥,甘心永遠踞守在籠中,早已放棄了飛翔。那個籠子,是海安。」作者用一段話便點出小葉為情所困的心事[5]

(5. 珍惜一個人的方式,就是一丁點也不要擁有,只要從旁邊陪陪他,做一種溫柔的襯色。只有這樣子,才不會失去他。)

小葉第一次遇到海安,海安對她說:「唔,可愛。要真是男孩子就更好了。」。就是海安的一句話,她為了迎合海安的喜好,小葉潛意識開始徹底改變了自己,把自己成了外表全然是個男孩樣,服裝、講話語氣都是小男生的調調,但之前她並不是這樣完全男性化。素園記得第一次看到她的樣子:「那時候啊,小葉,是中性了一點,很可愛,…但還不至於像現在簡直是個男孩。」

當馬蒂說海安無情時,他說︰「要感情作什麼?那太複雜,我寧可只要感覺。他甚至說︰為什麼要負責?對別人的感情負責?還是對自己的感情負責?只要忠於自己,沒有人需要對旁人負責。」

而小葉,正是海安絕情下的受害者,滿腔熱情投注在他身上卻得不到該有的回報。為了海安,小葉當了傷心咖啡店的掌櫃;為了海安,她放棄了繪畫的天分。吉兒逃出了海安的吸引力,小葉卻深陷泥沼。

 

「除非出自自願,馬蒂,否則別人也無從玩弄一個人的感情。」

 

海安和馬蒂討論到小葉的感情,海安明瞭小葉是愛他的,但他不認為他綁住小葉,玩弄小葉的感情。在海安與馬蒂的對話中,赤裸裸的道盡了小葉在感情上所陷入的困境。

小葉在傷心咖啡店的日子,可以說是生活完全在傷心咖啡店中,從早到晚打理傷心咖啡店,晚上回到自己的房間,仍不能從心所欲。她所唸的書都是為了投海安所好,小葉只有國中畢業,內心有很深的自卑感,尤其是面對海安的時候。

小葉希望能和海安對等的談話,了解海安的內在思維,希望海安能在她的世界多停留一些,她讀的書對她而言是艱澀難懂的,她讀的既痛苦又費力,她還是要努力去完成,其實讀這些書對她來說是很痛苦的工作[6]

(6. 小葉一邊煮咖啡一邊讀她的新書:《笛卡兒的方法導論》。從「我懷疑,故我在」引論到「我懷疑上帝,故上帝存在」,對於小葉來說,這是奇異又勉強的邏輯。她讀得很費力,己經花了半個小時在同一頁上,。小葉的腦袋頓時感到三倍的沈重。)

這是海安的價值觀,而小葉選擇了承擔。無論小葉知不知道海安真正的想法,但這一切是小葉自願的。

小葉這樣封閉自己,願意被黑暗覆蓋自己青春的生命,只因黑暗是海安造成的,以為自己的愛情可以完成,情願處於黑暗之中[7]

(7. 吉兒曾幫小葉做了一首詩:我是一顆晚熟的水果,太早跌落枝頭,被有心的人拾起,放進黑暗的甕中,久久埋藏。從青澀到甜熟,一輩子想念陽光。)

 

5.      素園

素園也是傷心咖啡店中的一份子。她也愛著海安,但她愛的方式是:「珍惜一個人的方式,就是一丁點也不要擁有,只要從旁邊陪陪他,做一種溫柔的襯色,只有這樣子,才不會失去他。」,這就是素園的生活哲學。素園是台北很平凡的上班族,為生活忙碌,努力存錢買車子、房子,雖然有點不滿現狀,但她仍享受自己的職位、生活,她要的並不多,只要能在忙碌的生活中,抽空回到她的秘密心靈花園,讓她的花園繁花燦爛,「感受一點生命中陽光的、遼闊的、如風一般的自由。」,素園仍會在自己的生活領域、工作崗位上發出微弱自己的光芒

 

 

五、內容研討:

生命的意義不在找尋答案,答案只是另一個答案的問題。生命在於去體會與經歷,不管生活在哪裡。…傷心咖啡店之歌

 

在本書中,常常出現令人驚豔的文句,有的令人激賞,而有的則不甚苟同。但誠如法律之名言「法律,僅僅是多數習法者之偏見」一般,所謂贊同與否,不也是個人主觀意識下的產物。

 

「我們都好比湯圓,」教授說,「不管你是哪一顆,這鍋中的水滾了,大家都熟啦。」

「這個比喻不合理,」另一個學生反對了,「每粒湯圓的材料都相同,怎能拿來比喻芸芸眾生呢?」

「材料相同,可是際遇不同哪!」教授笑盈盈說,他舀起一粒湯圓,張口吃下了它。

 

這是書中吉兒的老師和一位學生的對話,也可說是全書的重要意涵過程的不同際遇與結局的不可確定。孰輕孰重,我的歷練不夠,不敢妄下斷語,更遑論給予評價。「我思,故我在」,可我真的在嗎?我又是以什麼型態存在呢?海安說:『試著不要用縱向的時間來丈量你的生命,還要橫向去探測你生命中的深度。然後拋開社會符號,再告訴我妳是什麼人。』,是的,我們都太過於執著,執著在社會價值的牢籠之中,而無法自拔。然後,再告訴別人天有多藍,世界有多寬。就像「The Truman Show」電影中所表達的,有人認為電影的主旨是暗喻人生只是一場無法自我控制的一場戲碼;而另有人認為重要的是那段追求真理的過程。Anyway,每個人都有自以為是的權利,而每個人也都主觀的活著『價值,存乎人心』。也因此,心中的決定,影響著每個人的際遇。井中的我,真的無能為力來告訴別人『天有多大』,因為,天只有一個碗口那麼大。

 

海安說:『思維就是一切主宰;思維的人就是一切。』,很深,是不?

其實不難,用替代法就可一窺全貌:一切=思維的人,所以全文是:思維就是思維的人主宰,簡單而言,就是主觀。海安其實是懂的,他也一直在言談之中表現出來[8],因此他一直活在自我與自戀之中,旁若無人。

(8. *馬蒂,妳活在社會標籤的拘束之中。重點是你怎麼想,愛不愛。不要去管別人用什麼角度定義它、看待它。

*人生的路,本來就在一念之間。沒有勇氣走出自己的路,卻推諉於其他人的生活觀,是何等懦弱的情緒。

*天地之間本來就無限寬闊,其他人的生活觀是其他人的事,這個城市多麼無辜,它從來也不曾困住人,是人的狹隘思維困住了這個城市。)

『人生是一場華美的旅行,我只是想要走走相反的方向,從典型的人生觀裡面出走。』,我想,這是需要勇氣的。而我,應該算是有勇氣的吧!!海安的心,我應是懂的。『不自由是別人,要不是有別人,何來拘束之中對自由的渴望?』,追尋自由,如果終是一事無成,也只是離經叛道,是沒有發言權的:

 

這個世界像是一場大合唱,這個樂譜有至高無上的權威,要不妳就加入合唱,乖乖地唱妳所分配到的音律,要不妳就大膽唱出自己要的聲音,可是那必須忍受別人責難的眼光,因為他們覺得妳唱得不一樣就是荒腔走板。至於我,我選擇從合唱團中走開。…心情要是不錯,我聽一聽你們的合唱,風度不好時,我放聲嘲笑,有的時候,那嘲笑還掩蓋過了歌聲。

 

或許有人認為矛盾,自由應是無拘無束、毫無牽絆的。曾經,我也如此認為。一路走來,終於體會,想要得到完全的自由,就必須有所犧牲。犧牲部分自由,來成就完全的自由。但,終非自由。

 

自由像風,只存在於動態之中。要不妳在追求自由中,要不妳就在失去自由中,妳只能在這兩種動態裡懷想著可望而不可及的自由,但是妳得不到它。當妳的智識、妳的文化教養讓妳意識到『自由』這個概念時,自由就永遠不存在了。

 

馬蒂以往的生活被自己的價值觀困住了,以為別人和社會的認同就是主導著一切,殊不知自己才是自己的主人[9],認同肯定自己,自己才有自由可言,否則自己渴望自由,卻又抗拒自由。

(9. 馬蒂,翅膀長在妳的肩上,太在乎別人對於飛行姿勢的批評,所以妳飛不起來。)

理性主義的吉兒主張的自由和馬蒂不同之處,在於吉兒知道自己想要的自由是什麼,她不顧一切追求自己的理想,所以社會的價值觀並沒有困住吉兒,令吉兒感到不自由;而馬蒂卻還沒有找到自己想要的方向,所以她感到極大的不自由和束縛感,卻無力逃開束縛[10],自己充滿對生活的無力感,只能隨波逐流地生活、工作著。

(10. 如果人能從自己的靈魂出走該有多好?至少這樣就不必背負太重的記憶包袱。)

一直到馬蒂生活中出現了一個窗口──傷心咖啡店,馬蒂接觸到了海安與吉兒,兩個極端對立的看法,兩人卻又都忠於自己,去追求自己認為的自由。馬蒂開始蛻變了,開始面對自我,從一場吉兒和海安在海邊對自由的辯論,馬蒂開始建立起自己的自由:

 

我充滿不自由的痛苦,只知道我要掙脫價值觀的束縛,卻沒想過掙脫以後,要拿什麼來承受沒有價值觀的生活。

一直以來,我以為問題出在台北,我們的生活,都在拼命掙出頭的過程中卡死了。我苦悶得不知道該怎麼辦,不,其實我知道該怎麼辦,可是卻軟弱得沒有力氣去改變。我想問題跟台北無關,而是在做一個人,…海安,你選擇逃離它,吉兒妳寧願改善它,我想我也應該去找到自己的答案。

 

馬蒂想去尋找自己的出口,她先把自己不想要的工作辭掉,她到馬達加斯去尋找並面對自己。在馬島上沒有文明的束縛,馬蒂找到了答案,生命在於自己去體會、去經歷,她心靈上獲得了自由[11],馬蒂知道心靈有了自由,所以她選擇了重新回到台北,走完她自己的人生路程。

(11. 而活著的生命啊,在長存的天地裡是何許的渺小,窮其一生的迸發光亮,以為自己達到了什麼,改變了什麼,事實上連痕跡也不曾留下。…人不過是風中的微塵,來自虛無,終於虛無,還有什麼好苦惱執著的呢?就算是什麼也不苦惱執著,結果還是一樣,生命本身,和無生命比起來,一樣的虛無,一樣的沒有意義。)

雖然最後馬蒂以死亡做為結束[12]

(12. 人花了一輩子看著地面,只有死了,才真正仰望芎蒼。)

她掉落進入一個無聲、無息、無色、無臭、無空氣、無重力的無邊之境,那裡是宇宙的深處,那裡有無人能享用得到的,無邊的自由。

 

這個時代不缺憂傷,缺的是對付憂傷的藝術……。

 

 

在最絕望的時候,在看似熱鬧實則寂寞的店裡,馬蒂認識了不同類型的朋友,以夢境和寫實寫出了人生許多複雜的旅程。

傷心咖啡店裡,賣的不只是咖啡,還有那人世間最浪漫壯麗的愛情。最孤獨無情、看似遊戲人間的海安,其實是最深情的一個。然而,海安如此遊戲人間,在不同的人中打轉,卻不曾為任何人停留駐足,看似濫情,但他是一個最無情的人,他一點感情也沒給任何一個人:

 

要感情做什麼?那太複雜,我寧願只要感覺。人們天天圍繞著我,事實上我很溫情了,我給他們免費的觀看與遐想,為他們的生命添一筆狂放的色彩,回報他們的崇拜。要感情做什麼?我只要感覺就好,即使只是官能的感覺也好。

 

海安表面感情世界多彩多姿,周圍圍繞著美女、俊男,如眾星拱月。而海安是一個依照自己感覺活著的人,他的感情中有包含女人,也包含著男人,吉兒曾說:「這個世界上,如果有第三種性別的存在,海安他一定是三性戀。」

海安不在乎社會定義問題,可以這麼說,只要海安高興,做什麼都可以:

 

什麼叫同性戀?這個世界對同性戀與非同性戀的二分法太不實際。

我想愛誰就愛誰,我想玩誰就玩誰,不管他是什麼性別,不管他有沒有性別。

 

不過他真正所迷戀的,是在襁褓中就已夭折的雙胞胎兄弟,一個失去了的影子,所以當海安遇上和他長的極為相似的流浪者耶穌時,便將在世上無法施予的愛,傾注在耶穌身上。然而耶穌卻是對人間的情愛疾苦都無動於衷的超人,這是一份沒有回應的愛。海安說:「對自己坦誠,絕對坦誠。如果在世界上的頹廢,可以換來對自己的負責,那我寧願對自己負責。」。海安不希望活在別人的韻律中。海安自己要創造、掌控自己的生活,海安徹底實踐過著自我主義,而他優於常人的條件,才能讓他過著如此地自我,否則可能是旁人眼中的嬉皮、流浪漢。

 

吉兒跟素圓的慧黠,早看出陷入海安情網的危險,及時逃脫。素園就這樣認為:

 

海安是一張特別的門票,在他身邊,就好像進入另一個世界,把原來煩悶的、侷促的,庸俗的一面都拋光。

 

「珍惜一個人的方式,就是一丁點也不要擁有,做一種溫柔的襯色。」

 

 

至於小葉,為了海安,封閉了自己的生活,完全封閉地生活在傷心咖啡店之中,只因傷心咖啡店是海安開的,而他偶爾會停留在傷心咖啡店中,所以小葉甘心守候著傷心咖啡店,小葉之所以甘心待在傷心咖啡店,是因為小葉覺得咖啡店中的海安可以完全屬於她一個人。小葉封閉了自己的喜好,痛苦地讀著她不喜歡、不理解的書,她的世界是由海安建構出來的,她把自己封閉在其中。

在遇到海安之前的小葉,她是如此期許著自己:

 

我只要做一隻自由飛翔的小鳥。

 

遇到海安之後,小葉這隻原本自由飛翔的小鳥,被折了翅,關在傷心咖啡店這個鳥籠中,傷心咖啡店中養了一隻愛情鳥,其實就是小葉的象徵:

 

愛情鳥蹲踞著非常乖巧安靜,

「好乖的小鳥,牠怎麼不會衝出來?」

「已經養馴了,就是放牠出來也不會飛走。」

「一開始是兩隻的。」

「怎麼只剩下一隻?」

「死了。

「真可憐,不知道剩下這一隻是公是母?」

「不知道。總是其中的一隻吧?」小葉說。

 

小葉是傷心咖啡店裡,另外一隻養馴了的孤單愛情鳥,甘心永遠踞守在籠中,早已經放棄了飛翔。那個籠子,是海安。

 

小葉是什麼?小葉只是枝椏,讓他們棲息。

 

 

務實的吉兒看出愛上海安的危險及不會有回應的愛,當周遭的人都為海安的面貌與才情折服,紛紛發出讚嘆聲,只有她冷眼旁觀海安的情愛糾葛,她曾對馬蒂說:「妳很想知道我愛不愛海安,誰不會愛上一個清晨時所作的迷離夢境?但是我不能愛他,只能遠遠的欣賞他」,吉兒及時逃脫海安佈下的情愛羅網。所以吉兒選擇當海安的朋友,欣賞海安但不崇拜、愛慕海安。她聰明選擇做海安的朋友,但不是情人;做海安的朋友是以平等的地位,而做海安的情人,只會讓自己處於弱勢的地位,徒有付出沒有收穫。吉兒是自主的,也就是她的現實讓她在生活與情愛上,選擇對自己是好的;堅持自己的理念,永遠掌握住生活方向,努力並充滿活力地活著。

 

水冷以後變成堅冰,心冷以後成利刃。

人生是一場快樂的注視和聆聽,多麼希望真的是這樣。

 

 

而三十歲之前的馬蒂一直找不到自己在生命中的定位,她沒有家的歸屬感;十二歲母親過逝,她來到父親的家,但她仍然找不到歸屬,尤其她又與後母激烈衝突,馬蒂覺得後母將她當成外人,所以她渴望脫離這個不屬於她的家,到了大學馬蒂以為她找到了,她和助教傑生談戀愛,即使被大學同學孤立了,她也不在乎:

 

為了一種心靈上的歸屬感,馬蒂從大一就開始從同學的陣線單飛,她要的不過是這麼簡單,一個家,一個回家的感覺。傑生的地方有溫暖飽滿的燈光,並且覺得永遠也離不開這個家了。

可惜傑生卻讓她失望了,馬蒂一直生活在傑生的陰影,直到參加同學會,她參加的原因是內心仍渴望獲知一點傑生的訊息,令她失望的是他的死訊,馬蒂的心情是無助又孤單:

 

傑生讓她孤立了這麼多年,連死,也讓她在死訊前落了單。

 

馬蒂這只風箏,聽到傑生已死,剎那間斷了線,沒有方向飄蕩了很久,馬蒂飄到了傷心咖啡店中。在傷心咖啡店中,馬蒂遇到了海安,海安在第一次與馬蒂交談中,就能一針見血切中馬蒂的心情:

 

馬蒂低眸,「在我小時候,一直希望能有個家,這個遺憾曾經讓我叛逆,也自暴自棄。現在我到了獨立的年紀,是自己組織家的時候,對家的渴望和概念卻都茫然了。」

「這麼說妳渴望的是一種溫情的庇護了,不管那是不是家。」—海安如是說。

 

海安不以社會大眾一般眼光來批判馬蒂,他亦師亦友的身份指引[13]馬蒂,了解馬蒂。

(13. 「我覺得我的生命一團糟。我的問題在沒有愛,沒有夢,我找不到方向。我總是羨慕那些確實知道自己要做什麼的人。我的生命那麼茫然,我會做的只有逃避。」

「在我看來,那是因為妳確實知道妳不想做什麼。」)

傷心咖啡店提供給馬蒂一直渴望的溫情庇護[14],傷心咖啡店給予馬蒂特別的感覺,馬蒂說:「我覺得在這裡有一種特別的感覺,好像是一種自由。」。

(14. 「傷心咖啡店,那裡像一片土,可以供馬蒂滋長出她從來也不敢伸出的臂膀。」)

現實中馬蒂是渴望擁有海安[15],一方面海安能正確明瞭馬蒂的思想,另一方面傑生和海安的基調相同。

(15. *馬蒂不停地想,什麼是她所愛的呢?腦海萬端混沌中漸漸浮現而出的,那個人影是海安。

海安,她不敢也無從去愛的人,她寧願孤獨一輩子也不願意去追求的愛。

*她太想要海安,這意欲太巨大,太強烈,就連在夢裡,馬蒂也不願戮穿,因為她不敢在夢裡頭面對夢醒的感受。)

傑生曾告訴馬蒂:

薩賓娜,重要的是妳自己的看法,不要為別人的價值觀而活。

 

海安也曾說過相似的話:

我要的不過是不受干涉的生存,只依自己的感覺而活,不去管別人的價值觀。

 

馬蒂不想面對夢醒,她就想到一個夢境去尋找馬島。

馬蒂在去馬國之前為她苦悶的生活做了首詩,為自己的生命下註解:

 

大海形成自一滴鹹鹹的眼淚

用傷心營養綠藻

再化育魚種

最終爬上了岸

以一種垂死的姿勢

哭喊淡水

 

在最後一次冥想中,她進入自己的心靈,在與宇宙合而為一後,內心澄清、潔淨,她心中有了領悟,馬蒂找到了自己生命的意義,生命在於去體會、去經歷,最後得到體驗的結果是種神的虛無:

 

馬蒂不屬於任何一個宗教,她把體會中最根本的意識就叫做神。

人的虛無就是虛無一物,而神的虛無,是一切衝突,一切翻騰之後的一切抵消,一切彌補。因為平衡了,圓滿了,寧靜了,所以虛無。……

因為人來的地方虛無,人要去的地方也虛無,所以中間的這段

人生,是滿溢人性衝突的、紛亂的過程。如果不是盡其可能地去

體會人生中的一切,那麼如何去融合、去化解以得到神的虛無呢?

 

素園做了一首詩:

我是一尾深海魚

在幽黯的海底 獨自潛航

因為寂寞 所以我

發光

 

似乎,所有的人唯一的交集,只有傷心咖啡店。而本質上,大家終究仍是各自獨立,孤單。

很悲情,也很無奈。經營傷心咖啡店之歌的一群朋友,最後各自抱著自我離去,好像大觀園人們的分崩離析,但又何嘗不是一種結局呢?完美與否,眾人不盡相同。

 

這篇文章,我不想寫結論。因為,沒有結論。亦或是,我沒有能力作結論。

除非,到了蓋棺之日,否則又何從論定?然縱是千百年後,仍可能有所謂平反或新解,人生豈能輕易論斷。我想,這本書並非也無從提供人生的答案,僅僅能提供某些思索的方向。各人有各人的答案,如同書中的人物各人有各人不同的哲學與際遇。答案,存乎人心。只有親自拜讀,或能找到自己要的答案。

 

對我而言,它僅是一本小說,一本好看的小說。如此而已。我相信,作者只是在記錄自己的思想,並沒有要給什麼人什麼啟示與方向。世人給了作者太過沈重的負擔!!這並不公平。

 

『黑暗不能造成陰影,光亮才能。』

 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aymond 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